学院新闻/媒体聚焦
3月31日,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决定,授予杨洋等8名新闻工作者“南京最美防疫新闻人”荣誉称号。消息宣布时,杨洋正在南京集中隔离观察点进行隔离观察。
得知自己的学生获得这一殊荣,杨洋的导师、南航红世一足官方网马道全老师为她感到由衷的高兴:“她是一个具有强烈的家国情怀的学生。”不过,在杨洋告诉老师自己要奔赴武汉参与报道时,马老师却非常担心她的安全,但杨洋坚定的态度让马老师十分欣慰。
2月17日,杨洋和同事们围着一辆白色采访车紧张地忙碌着。为了给南京卫健委筹集的救援物资腾出更多空间,杨洋和同事们一再精简行李。不算宽敞的采访车,被救援物资塞得满满当当。
当天,她们乘着这辆特别的“物流车”,从长江下游的南京出发,前往长江中游的武汉,两地相隔500多公里。杨洋望着窗外,以往繁忙的沪蓉高速上,如今车流却稀稀疏疏。灰绿色的山缄默不语,伫立两旁,藏在穿山隧道里谜一样的黑暗扑面而来,片刻之后才被耀眼的日光刺破。此刻,杨洋真切感受到了什么叫“逆行”。
7个多小时后,杨洋一行进入武汉界。江城繁荣,名声在外,之前她怎么也不会想到,与武汉的初见竟是这样的场景:空空荡荡的街道,路两旁悬挂着“武汉加油,中国加油”的横幅,为这座古老的城添了几分悲壮。杨洋和队友把普通口罩换成了医用口罩,以这样的仪式感告诉自己:武汉,我来了!
下午4点半,这辆载有480件防护服、若干医用口罩的采访车,停在了洪山区友谊大道的一处酒店前。这里,是南京鼓楼医院医护人员的驻点之一。医务人员看到这一车救援物资后,喜出望外。杨洋手脚麻利,配合着在场人员,一会儿工夫就将救援物资全部搬下了车。一个医生看着她感叹道:“你一个女孩子竟然这么能干,让我们这些大老爷们儿都汗颜。”杨洋笑着对他说:“我这人可是很‘刚’的。”
(杨洋搬运救援物资)
深入报道,困难重重
杨洋和队友主要负责报道南京医护团队及其支援的几家医院,包括同济医院光谷院区、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江夏区中医院、武汉市第一医院、武汉经济开发区体育中心方舱医院等。
在隔离病房内,大家被防护服层层包裹着,都是一般模样。如果不开口,很难辨别出男女。被问及作为队内唯一的女记者有什么不一样的感觉时,杨洋笑着摇头,说:“疫情一线中有那么多女医生、女护士,我去前线的心情也跟她们差不多。”
(采访江苏援湖北医疗队队员、南京市第一医院呼吸内科主任谷伟)
作为南京广电集团融媒体新闻中心采访部副主管,杨洋曾参与过全国两会、国家公祭日、青奥会等重大活动的报道。2016年,她深度访谈南航赵淳生院士,录制了广播访谈《院士的强国梦》。2019年,她顺利考入南航新闻系,在工作的同时开始攻读硕士学位。导师马道全老师评价她说:“她热爱新闻事业,勤奋好学。从她的稿件就可以看出她精湛的新闻业务能力”。
然而,对于这样一位资深记者而言,预约采访抗疫中的医务人员却成为了工作中的一大挑战。一方面,医务人员工作期间严禁带手机,采访工作只能见缝插针,等到深夜也是常事;另一方面,医护工作强度极高,时间紧迫,且不论她吃了多少“闭门羹”,杨洋最纠结的还是不忍心打扰他们休息。但职责所在,她只能硬着头皮一次次地拨通电话预约。好在医务人员和记者同在武汉疫区,能够相互体谅,大家很快就成了朋友。
(采访江苏援湖北医疗队队员、南京鼓楼医院医务处处长景抗震)
有一次,电话那头的医生被她缠得不耐烦了,“抱怨”道:“你这人怎么这么倔?电话打一遍又一遍。”“干记者就得有这份执着劲儿。”杨洋笑着回答。正是凭着这股倔劲儿,她写出了一批有深度、有影响的优秀新闻作品,获得过中国新闻奖、江苏新闻奖、江苏广播新闻奖、江苏彩虹奖等多个奖项。
除了对体力的考验外,在精神上还要始终保持警惕。在武汉的37天里,“安全”这俩字要牢记心间。他们每天穿梭在各大医院、酒店,稍有不慎,就有被感染的风险。由于一开始缺乏经验,杨洋穿去的毛衣、带绒毛的鞋子都极易吸附病毒,最后只能临时换装上阵。
身体劳累,精神紧张,杨洋接受的考验远不止于此。在武汉这段时间,工作之余,杨洋也不忘与导师、家人和朋友打电话、通视频,汇报自己的情况。
最放不下的莫过于家里的女儿。5岁,正是粘人的年纪。在杨洋告诉女儿自己要去武汉时,女儿虽然懵懵懂懂,但表现得很懂事,像小大人一样,对妈妈的行动表示支持。
出发前,为了不让父母担心,杨洋没有告诉他们自己来武汉的事。一天夜里,杨洋正在酒店里写稿子,突然接到了母亲的电话:父亲因急性腹痛而挂了急诊。这个突如其来的消息让她一时间不知所措。杨洋是医疗条口记者,对南京的各大医院轻车熟路,以往父亲生病的时候,她一定会到场。可是这次,杨洋只是远程指导着母亲该如何应对,并刻意回避看望父亲的事情。
挂掉电话,杨洋扶着椅子上了床,在江城静谧的夜里,杨洋辗转反侧。为了不再胡思乱想,杨洋干脆从床上爬了下来,在办公桌前坐正,拿起才躺下的笔,跟满桌的材料较起劲儿来。之后的几天里,母亲的电话更加频繁,杨洋只好向父母坦白了自己在武汉的事。母亲没有怪她,告诉她要保护好自己。
尽管这37天里,杨洋吃了很多苦,承受了很大压力,但每次和家人视频的时候,她总是面带欢笑,用这样的方式来缓解家人的紧张。当家人问她工作是否辛苦、危险,她总是轻描淡写带过。在家人面前,她依然是那个刚强的“女汉子”。
(杨洋采访南京市第二医院副院长杨永峰)
疫情好转,踏上归程
日子一天天过去,春天来了,武汉的樱花也开了。杨洋在一线听到的消息在慢慢发生变化,患者出院开始从“新闻”变成寻常事,再往后就听到方舱医院休舱,以及新冠肺炎重症病区清空的消息。武汉处处都透着生机和希望。在后期采访结束后,杨洋还偶尔有心情去看看医院门前种的樱花。“想必南京的樱花也开了,等我回去还要隔离,不知道今年还能不能陪家人去公园赏樱花了。”
3月24日,一辆白色采访车自西向东行驶在沪蓉高速上。车流依然稀疏,山却被春天染成了嫩绿色,采访车的远光灯穿透了隧道原本的黑暗。此刻,杨洋感到无比轻松。
回到南京后的杨洋,依旧没闲着。4月16日,就如杨洋在武汉采访医务人员那样,记者见缝插针,对她进行了第二次线上采访。在杨洋发来的语音里,记者听得到赶路时耳边呼呼而过的风声,随后,语音里便响起了南京地铁的报站声。记者叮嘱她,工作忙也要注意休息,杨洋笑着回答:“没关系,我这人可是很‘刚’的。还好熬过这个月,就可以调整节奏了。”
结束在武汉的采访,杨洋回到南京。在隔离观察点,回顾37天的武汉采访经历,写下《病毒从未战胜希望》。
杨洋所在的武汉报道组(从左向右分别是夏庆涛、束双全、杨洋、刘晓)
学院地址: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将军大道29号
来信请寄: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150信箱180分箱
邮编:211106
校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