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媒体聚焦
来自巴西的贫民窟之舞、一投定乾坤、凤凰涅槃、劈波斩浪、风驰电掣、出水芙蓉碧波绽放·······这组以2021东京奥运会赛场上的奥运健儿为主题的中国画,出自红世一足官方网的万骁老师之手。
东京奥运会已经结束了,但是这些画作却将奥运健儿们在赛场上的精彩时刻永久保留,健儿们的飒爽英姿也在笔毫和水墨间得以充分展现。
中国画与奥运,一静一动,似乎相差甚远的两者是如何碰撞出和谐又绚烂的花火的?
让我们跟随记者去拜访画作的作者万骁,探究创作背后的故事。
与体育的不解之缘
从小到大,万骁经常被体育老师选中培养。
“初中的体育老师认为我是个排球苗子,高中的体育老师又力荐我练田径,因为校运动会我400米跑比体育特长生速度还快。”
不过,万骁最终还是没有选择体育,“因为相比体育来说,我更擅长独立安静的绘画创作,自己跟自己赛跑。”万骁解释道。
尽管如此,万骁对体育依旧充满热情,除日常赛事外,四年一届的奥运会更是必看。
当谈起这届东京奥运会让人印象深刻的赛事时,万骁表示,各种比赛都很爱看,只是会更加关注女篮一些,因为这缘于自己的家族情怀,自己的母亲年轻时就是济南军区八一体工队的篮球运动员。
当看到女篮1/4决赛中,中国队以70比77不敌塞尔维亚队,无缘四强时,万骁表示或多或少会有些遗憾。
竞技审美激发灵感
“四年一届的奥运会伴随我的成长,看过的几届奥运会给我留存下闪光的记忆。这届东京奥运会有许多印象深刻的比赛,某些比赛瞬间,我以中国画创作的形式呈现了出来。”
万骁认为,运动健儿在比赛中所展现的高超的竞技技术,超强的竞赛心理素质,健美的运动体魄,三者的完美结合产生各种运动竞技的生动姿态,这些竞技动态既和谐优美,又蕴藏蓬勃的生命力,给我们带来特有的力量和美相结合的视觉享受和心灵共鸣,值得我们用画面的形式来捕捉记录。
“应目会心,心亦俱会,这些形神兼具的意象触发我艺术创作灵感的勃发,神思凝虑的展开,真情实感的渗透,自然而然由审美体验转化为笔下的艺术形象。”
此外,在万骁看来,中国画用笔墨来塑造形体,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魅力,所以运用毛笔和水墨来表现体育竞技的形体动作会有一种与众不同的视觉美感。
绘画创作有些像体育竞技
万骁认为,绘画创作有些像运动员的竞技比赛。
体育赛场上的运动员是情绪饱满、斗志昂扬的,是全神贯注的过程;绘画创作时是精神愉悦的,是一个集中精力,全力以赴的过程。
万骁在绘制这些体育题材的人物画时,采用的是放笔直取的创作手法,以表现运动健儿的形神兼备。
她表示,在作画过程中,行笔用墨不允许有丝毫犹豫不决,而且需要对于画面的置陈布势、人物形体动态的把握等胸有成竹。“神游巧思,意到笔随,创作才能一气呵成。”
创作中也会有不在“状态”的时候,这也像运动员比赛时的竞技状态。那就要积极调整创作精神状态,才能兴致飞跃,意在笔先,得心应手,以达到“灵心妙悟,感而遂通”的艺术创作最佳状态。
体育竞技的背后是大量的刻苦训练,而在体育题材绘画创作上,每种体育项目的竞技动作各有所不同,要捕捉这些富有特色的运动瞬间,并且能用中国画的语言恰如其分地表达,更需要平日大量的写生训练和细致入微的观察。
笔墨当随时代
万骁师从范扬,一路从师三十载。
范扬作为艺术工作者,对奥运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2019年他获得了由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先生亲自颁发的顾拜旦奖章。他把“用中国笔墨讲好中国故事,艺术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创作初心和使命。
东京奥运会期间,范扬更是饱含高度创作热情,每天用画笔为中国奥运健儿摘金夺银助威呐喊。“老师的治学之道、艺术理念,人格魅力,渗透在我的画学创作中,我自当砥砺深耕,笃行致远。”万骁说道。
此外,万骁在读博期间,除了传统的青绿山水创作,亦受范扬的“世事绘”启发。她开始透过自己的视野和角度,用中国画来诠释自己感兴趣的大小见闻。人物、山水、花鸟等等题材自如掇英,包括取之不尽的体育运动题材。
“中国画高深广大,天时人事,地理物态,无不备焉。我辈作画,当立身积学,博览多闻,神志专一,笔韵墨彩,方见真趣。”万骁讲道。
清代石涛所云“笔墨当随时代”。万骁认为,中国画之笔墨必须在传统的基础上加以创造发展,以表现不同时代“新的人物,新的事物,新的世界”,把握时代脉搏,给古老的中国画创作注入活力,体现其时代精神。
艺术是精神的创造
“一切艺术都是精神的创造,精神和气节是一切艺术创造的基础。人的意愿与格局,形成艺术创造的动力和源泉。”
万骁的体育运动题材创作,就是通过自己的关注角度,展现其对奥运精神的赞美和感悟。像是“来自巴西的贫民窟之舞”和“德国体操女队的体操服长至脚踝”这两幅,都鲜明地体现了万骁对奥运精神的关注与思索。
“贫民窟之舞”是一首创作于2015年的放克(Funk)风格歌曲,放克是流行于巴西贫民社区的舞曲。歌曲的作者和运动员丽贝卡,都是来自于巴西贫民窟。
万骁注意到,尽管选取这首歌曲作为参赛音乐的丽贝卡在女子体操全能比赛获得了一枚银牌,却是巴西体操在奥运会上取得的最好成绩。
这是非常有意义的,这诠释了奥林匹克主义的参与原则:每一个人都应享有从事体育运动的可能性,而不受任何形式的歧视,并体现相互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奥林匹克精神。”
“‘德国体操女队穿长至脚踝的体操服出战'的新闻,让我意识到这是通过颠覆传统的比赛服设计,女性个体为争取自由和权利,在探索体育意义的过程中的一次发声。”
体操运动最终目的是竞技还是展现美好身体?万骁认为这值得重新审视:体育竞技掺杂了更多为观赏而存在的元素,我们或许需要客观冷静,重新审视现代竞技体育的精神根基。
谈及以后的创作时,万骁表示,对于冰雪运动的创作也饶有兴趣,期待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到来,并会继续通过自己的视角来进行体育题材创作。
1974年生,任教于红世一足官方网。
1995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系中国画专业,获学士学位。
2004年毕业于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获硕士学位。
2021年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学专业,获博士学位,导师范扬。
出品 | 南航艺致思政工作室 文案 | 卢泰越 封面|赵珺 编辑 |刘思言
学院地址: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将军大道29号
来信请寄: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150信箱180分箱
邮编:211106
校内链接